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16 16:33:36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牺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兰河传》读后感550字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抱着一堆从书店买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星期天的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五年级时,我从下册语文书中看到了一篇著名女作家_萧红写的一篇文章,当我看完后 ……此处隐藏13109个字……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大姑娘就嫁给了冯歪嘴子之后,她的声音响亮变为了不成体统;她的挑水又稳又多成了不像话的姑娘家;她的个头大个成了好不了的一个人。人的愚昧和偏见是有多么的可恶又可叹啊!

在寒冷的日子里,王大姑娘一家只能用草当被子。可是院里的长舌妇们还是穿着靴子带着帽子,在门外窥探,窥探之后再添油加醋乃至无中生有给王大姑娘做传。都说人言可畏,院里的人在吃着人,而且眼不跳,心不惊。

如果没有祖父,“我”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啊。祖父教“我”念诗,每每读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一种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惆怅油然而生。春去秋来,世上的人也是跟着新面孔换旧面孔。

都说雁过留痕,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那就不要白白走这一遭,努力用心地生活,真实快乐地生活,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炎炎夏日的午后,我静静的走向图书馆,准备一如既往的进入我的读书世界。而就在此时,从书架旁传来一种淡淡的书香,这使我不由自主的走向书架前。轻轻的取下这本书,它吸引着我的注意,我仿佛找到了我至亲的朋友——《呼兰河传》

明媚的阳光在夏天的下午显得格外耀眼,静静的坐在书桌前,沐浴在明媚的阳关下,伴随着书香仔细的品味的书中的一字一句。眼前浮现出作者故乡呼兰河的街道、店铺,还有那个给故乡带来乐趣的大泥坑。还有作者的童年生活,和祖父在菜园子里劳作。这些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无时无刻不在引我心动。

而且其中最引我为之心动是那大泥坑,原本宁静的小城因为它而变的热闹;原本平凡的生活因为它而变得多彩;原本语言朴实的呼兰河传因为它而变的活泼有趣,引人入胜。每到一定的时节,这大泥坑就变的粘稠起来,结果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它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像玩老鼠一样捉弄着人们。今天把一辆马车给弄翻了,明天又把人淹了进去,结果车翻了人们就把它抬出来,人陷进去就去救人,还有些人过的时候贴着墙边,生怕自己会掉下去。真是可笑又可悲,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去想把这泥坑填平。是啊,这个泥坑凝聚这多少人们生活的乐趣,何必要把它填平呢?有了它,人们的生活才不再乏味。人生难道不是如此吗?这让我明白了人的一生本是枯燥的,只有困难与挫折才能使使人生增光添彩。那么何必要逃避呢?换言之何必要把他填平呢?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作者的童年是美好快乐的。作者祖父的菜园子是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在当时动乱的社会。这里是作者美好的精神世界,祖父永远是那么的悠闲自在,他与作者在田园中嬉戏玩耍,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忘记了岁月的忧愁,忘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那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恐怕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了吧?当读到这时,不仅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已故的爷爷,想起了他在风吹麦浪之时背着我在稻田中自由奔跑。我与作者一样,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不仅仅是呼兰河,它更是当时时代的缩影。一方面代表这当时社会的现象,人们生活贫穷,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人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人们却深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愚昧无知,想要光复中国却无能为力。就像书中写的人死了总是想生前用纸给自己做房子、马、衣服,好让自己到了阴间也能过上快活的日子,直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传统。而另一方面呼兰河是作者的故乡,凝结着作者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作者回忆儿时的故事也流露出对故乡无比的爱和对童年的怀念。文章没有主要的人物,也没有主轴,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但却包含着这两种情感于其中。原本有些枯燥的情节因为这些而的生动活泼,还是想借用茅盾先生的一句话:“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总而言之,无论是多彩的风土画,还是凄婉的歌谣,作者用质朴而又细腻的笔墨写出了这篇传世之作。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巅峰,因为您,我们后辈才得以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仅是萧红,还有许多著名作家和许多默默工作的文艺工作者们,我们感谢你们的辛勤的付出。文学,是永远无法用财富衡量的。

静静的合上这本书,带着些许的不舍与回味。此时刮过一阵凉风,身虽冷,心却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偶然间一次书店闲逛,看到《呼兰河传》,一种思乡之感油然而生。虽然家乡并不是呼兰,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断扩大化,甚至到达整个东北三省。我想这就是一种“乡愁”吧。对于作者萧红我也不是很了解,只明白在哈尔滨有一个叫做萧红中学的学校。其余,一无所知。带着乡愁,我用一段空余的时间去阅读它,我想对于小说或是乡愁都是一种敬畏吧。

初读此书感触最深的是书中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对于家乡人来说这是最好的乡愁回应。书中“你多咱来的”、“怪好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等词汇是这个地区的人惯用的,亲切感让你很快融入小说中,好似你也在呼兰河畔,忘却了真实的年龄,忘却了身在异方,正以第三视角观看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剧。语言是沟通的灵魂,地方语言是维系地方群体的有力纽带。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点滴“小事”。让你感动,让你思念儿时家乡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严冬的小镇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与大地的干裂,都在静静的孕育春天的美丽。小镇并不繁华,却在作者心中构建的错综复杂,人际关系,街道布局,精神生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火烧云”来的那么美丽。说起火烧云,我们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小学课文,还记得插图中那匹丢了尾巴的马吗还记得有一对像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吗人们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会产生强烈的带入感。仿佛这时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着变幻的火烧云,和村中其他事物的变化。美丽从不缺乏关注者,共鸣是最好的写作技巧,这便是作者写作的独特风格。

关于风格来说,萧红的作品更像鲁迅先生,事实也是这样。鲁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园,而萧红也有自己的大花园,从园里的昆虫到园中蔬菜都是仔细的,仔细的生长,仔细的快乐,好似万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乐的生长着,我个性喜欢这样一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在她眼中,一切静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的百草园的故事吗我想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的,但又不同,一种自由的精神贯穿她的始终。

关于精神,我想萧红是痛苦的,在家里面没有人会过多的关注她,爱护她,只有她的祖父。疼爱她、关心她、维护她。祖父与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托,祖父去世了,她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去追寻真理与自由。她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更是不朽的。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最显真情,最思念家乡,最朴实无华的,最让人难忘的。也许我们都有一种带入感极强的乡愁,一句话,一个故事,或是一句乡音,都会让你勾起家乡回忆。回忆是纯净的,毫无杂质,干净的像清泉,捧在手里,喝在嘴里,甜在心里。《呼兰河传》给予的正是这些。愿完美常驻心间。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