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尼采哭泣》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于,读完这本书,其实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也并不觉得晦涩,反而有一种清新甚至清醒的感觉。其中人物角色蕴含的自由气息与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对我而言都有着醍醐灌顶的意义。
我也像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沉醉于路·莎尔美的自由、自信与大胆。也感受到尼采在追寻极致的自我与渴望不曾有的关怀之间的撕裂挣扎,感受到他追寻孤独却又被孤独所折磨的相互抗衡而难以融合的压抑感,他警惕,警惕于别人的善意(在他眼里是某种权力的施加),他怀疑,怀疑别人可能的背叛。他拒绝甚至抗拒与所有人的过多交流,却又渴望一种双方结合起来去到达某种更高层次的友谊。他是一个矛盾体,复杂体。愤慨于现世没有人理解他的哲学思想,寄希望于后世人们对他思想的追捧。还有布雷尔,从头至尾,都是那样的沉稳与冷静。即使在尼采的引导下,也没有直接去放弃自己现有的所有生活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去追寻自己的自由,而是请弗洛伊德为他做了催眠术。
且不说催眠术的科学性,但他给布雷尔带来的感受上的力量却是真实又深刻的。在描述那个梦境时,我真的以为布雷尔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还满心期待着他接下来的生活,却不料只是一个梦境。不过也最终在这个梦境中,布雷尔才看清了什么才是幻景,什么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与他进行催眠之前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
在看着布雷尔,我有着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有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或者某一阶段都会突然间去思考,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去回归到自我的本身,思考自我存在这件事情,我到底是谁?我于这个世界而言是什么?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吗还是出于家庭影响甚至社会文化的引导下生成的?我所拥有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所拥有的一切有什么意义?有那么一刻,或许会陷入一种虚无主义,好像其实什么都不重要。
活着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这种虚无主义是平淡的虚无主义,是对日复一日无聊生活的一种无奈发问与思考。不同于布雷尔。他的思考是带有痛苦的思考,是心理某种强烈的欲望与现实世界无法实现之间的拉扯所带来的痛苦的思考。他思考自己曾经的选择,思考自己已经选择的工作,还有被妻子被迫做出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他是活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他是享有盛誉的医生,他拥有美丽富有的妻子,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拥有了,他是完美的,可是在自己眼里,他是文化与美德束缚下的不自由者,他说:“我不知道要为何要生存!我不知道如何生存!”
梦境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段是:当布雷尔已经与所有人告别,坐在前往火车站的马车上时,他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也正如尼采所说的,在无限的时间长河里与固定的空间安排下,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世界并不会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即使是这样一位当地享有盛名的医生。我们的存在或许没有什么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赞叹于这本小说的内容情节设计之巧妙。人物角色取样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思想和巨大影响力的.人物,角色的性格也是他们真实的性格,其中的故事内容也源自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好像是在讲述这些人物之间的故事,却又利用虚构想象的空间为人物角色增添了诸多心理困境与诘难(而这些问题却又直接间接存在于普通人们的生活中,让每一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为故事内容设计了曲折的发展、细致的描述,在这其中还加入了了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使不同心理治疗方法之间产生碰撞、融合,让人在流畅的阅读之中还能学习到一些专业的心理治疗知识。而且个人觉得最精彩的是全书以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牵引甚至是重心(“存在”一课题或许就是布雷尔与尼采面临的最大课题),这在尼采与布雷尔谈话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布雷尔对尼采的反驳我也一度看嗨,虽然并不明了尼采说了什么,但是他说的话却非常耐人寻味,似乎打开了我思考“自我存在”这一课题的大门。
读书的时候,我常常会重复回想“自我存在”这四个字,虽然一直在接受“要成为自己、做自己”的观念,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以及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自我选择到一些心灵鸡汤甚至父母的经验或者是占卜师的谆言寄语都不断地在告诉我“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尽管我已经将这种观点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遇到困惑,“自我”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成为“自我的存在”呢?我只知道,我现在并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存在,或者说,我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自我。这也让我不断的在叩问: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醒的活着呢?
这种清醒或许就像布雷尔在催眠后所拥有的那种感觉。
尼采用一张白布把自己包裹起来,他在里面的身体是扭曲的、痛苦的,但他宁愿要这种痛苦,于是把自己越裹越紧。他无法挣扎着扯断白布,他需要有人帮助,将白布撕开,请他展开身体,走出来。
尼采对布雷尔说到:你对直言不讳的对话感到好奇,我相信这样对话的真正名字是地狱。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背叛的序曲,而背叛令人恶心,不是吗?他宁愿要要抗拒他人的痛苦,也不要被背叛的痛苦。
当尼采哭泣,如果那泪水有声音,喊出的是释放与解放。是多年来被压抑的孤独感的释放,是多年来困顿于怀疑他人的桎梏中的解放。正如他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那样: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当尼采哭泣》这本书看的并不连贯,前半本用了几周的时间看的,后半本用了4天看完。
本书是将历史上两位大师,哲学家尼采和19世界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布雷尔虚构成病人和医生,开启了一段谈话治疗的旅程。
布雷尔一个声名显赫,拥有学术地位、成功的事业、金钱、美貌的妻子、幸福的家庭,显然已经是站在世界巅峰的人了,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外人看到的假象。布雷尔自己内心却充满了绝望、焦虑、恐惧。他深深的迷恋着他的一个年轻的、 美丽得并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患者,贝莎,并陷入无法自拔的幻想中。布雷尔将自己大部分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给了他这个女病人,贝莎,贝莎也深深的依赖着他的医生,布雷尔。并在一次无意识恍惚间说自己怀了布雷尔的孩子,这些都让他的妻子,马蒂尔德非常的愤怒,并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应为贝莎的事情还连累了布雷尔的一个红颜知己,伊娃。因为布雷尔什么都跟伊娃说,这也让马蒂尔德嫉妒和气愤,马蒂尔德也要求布雷尔辞掉伊娃。布雷尔因为害怕失去他的地位、家庭、声望而怯懦的顺从了马蒂尔德的要求。但同时他也开始怨恨马蒂尔德,怨恨马蒂尔德禁锢了自己,怨恨她让贝莎的病情又复发了(贝莎呗转诊后,她之前的所有的症状又回来了),并且贝莎的新医生爱上了她,还像她求婚,这让布雷尔嫉妒,更把全部的怨气都推到马蒂尔德身上。她更怨恨马蒂尔德让自己失去了和伊娃的友谊,因为辞退了伊娃后,他再也没有看到伊娃。这所有的怨恨,让布雷尔越来越疏远自己的妻子,他不再碰马蒂尔德,甚至都不愿多看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诊疗室里。
当我看到马蒂尔德要求布雷尔将贝莎转诊,并辞退伊娃时。我很气愤,我的感受也许和布雷尔一样,觉得被禁锢,被支配,被安排,无可奈何,因为对妻子的责任让自己应该屈服她的话,按她的意愿去做。但是心里有不痛快和绝望,为自己的怯懦绝望和难过。但是当我变换角度,站在马蒂尔德的位置上考虑时,我又能怎么办呢?马蒂尔德也别无他法,自己的丈夫迷恋着他的病人,还用治疗当借口将大量的时间都给了别的女人,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什么都不再对我说而是对另一个女人说。虽然他没有做出实际的背叛自己的行为,我不能任由他下去,为了我的家庭,为了孩子我要杜绝这种危险,我能做得就是要求他离开这些危险的诱惑。看,这就是女人得角度和男人的角度。但是我认为他们有共同点,就是爱。就在刚才写下上面的总结时,我突然觉得,布雷尔顺从马蒂尔德的要求也许不只是怯懦或责任,也许还有连他自己兜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他的潜意识更在乎他的妻子,不想伤害马蒂尔德。
路·莎乐美,一个不受传统束缚,离经叛道的美丽、知性的21岁女孩,找到了布雷尔。要求他治疗她的朋友,一个绝望、固执、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哲学家,尼采。她霸道的,甚至不容拒绝的要求布雷尔治疗她的这位朋友,布雷尔也无法抗拒她的美丽接受了。
尼采,一个天才,一个不存在在当下的天才。他固执、偏激、无礼、暴躁、无视权威、不接受怜悯、害怕背叛、拒绝亲近、对女人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布雷尔为了治疗他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疾病(偏头痛和绝望),有尽一切办法,引诱、布局让尼采接受治疗。但都因尼采敏锐得洞察力而失败,最后布雷尔想出一个交易,让尼采治疗自己的绝望,自己变成病人,而尼采是医生。尼采被这项前所未有的想法给吸引了。开始了一段神奇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全书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尼采住进劳森医疗中心后,开始与布雷尔的谈话治疗。现在的我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这段描述能给我带来什么,因为那是真正的一段哲学、心理治疗。里面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还无法把握。但是确实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结局很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布雷尔真的会放弃一切重新来过,选择自己一直希望的生活,让自己在活一次,但是当我这么因为的时候,我也很不安,这样放弃一切,家庭、事业、朋友、患者和所有的责任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难道是对的吗?没有想到的事,布雷尔竟以一次催眠来让自己实现了所有,并治愈了自己。当我知道他放弃所有远走他乡只是一次催眠时,我简直惊讶不已。很佩服欧文亚龙的构思,一个心理治疗大师还是一个出色得作家。
有时间还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劳森医疗中心的那段谈话。
被誉为“当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被评为美国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学家之一,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欧文·亚隆的著作,据说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超过200万册。
读这本书是一种幸福,打开它就是一种幸运。他的母亲,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妈们。因此他对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乐美之前,他从未允许自己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所以当他被路·莎乐美野蛮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时候,他所受到的打击会以怎样的排山倒海之势侵蚀了他。他复用否定对方,贬低对方的阻抗模式保护自己。这部分尤见心理学理论:“儿子和妈妈(主要抚养的女性)的关系,是将来他和异性关系的模板”的影子。
当布雷尔说出自己的婚姻,事业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时候,尼采鼓励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义疗法的应用。也映射出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凡是不被允许的,迟早都要补回来。布雷尔幼年曾被认为“前途无可限量”,可是他没有为自己做过选择,在他内心深处有着深深地遗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他的潜意识里“蔑视毁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释放。
在帮助布雷尔忘掉贝莎的过程中,尼采应用的治疗技术,有认知疗法(对贝莎的爱恋其实对衰老等的恐惧,贝莎只是一个依附的形体,一个幌子而已,并非一个单纯的女人的魅力。);应用过“厌恶疗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对话,等等。但是,作者没有把挖掘的脚步停于此,而是透过费罗伊德的深度催眠更进一步地探向着人性更深的层面。
墓园里,尼采眼见了布雷尔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听到众人把土丢在一个新入土的棺椁上发出的空旷的声音。-----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隐喻,埋葬旧的,新的才能诞生。对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着允许他们离开自己,也允许自己有新的生命内容。在激烈的争辩之后,在尼采坚定铿锵的鼓励之下,布雷尔思潮起伏,步伐踉跄,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两个人把手交谈,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状态:亲切,亲密。墓园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担心布雷尔,但是他又默默说服自己不过给“摇摇欲坠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可是,下周一,他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神采奕奕的布雷尔,对方告诉他:痊愈了!吃惊之余,他请求布雷尔告诉他周六他们分手之后到下周一,这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原来,在催眠状态里,布雷尔挣脱了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缚,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贝莎,去拜访他一直记挂的伊娃,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然而,结果却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处,看着贝莎用和对他一模一样的方式对待她的新医生,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几乎分毫不差。他这才幡然醒悟,原来贝莎之前对他的种种依恋,种种表达,原来都是痉挛之后大脑迷糊的症状而已;他跑去拜访伊娃,没想到曾经说过“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给他一个拥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时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难堪,剪掉蓄了几十年的胡子,他发现衰老已经很明确的占据了他脸上的每一个细胞。岁月的痕迹,只有书写没有擦除。在催眠状态下,他听到了玛蒂尔德的愤怒,决绝和委屈,他看见自己对孩子们的深爱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就会找到一条回到孩子们身边的路。到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了他前往孩子们身边的路,他“将成为一把战斧。将披荆斩棘,砍出一条通往他们的路”!他也看到,在内心深处,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个像玛蒂尔德的女人”,他爱她!醒来后,他的目光不肯须臾离开他的妻子,在厨房里,在结婚十四以后,他说:今天,我决定娶你!这一次,是他自己的决定,同样的婚姻,同样的生活,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开启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让布雷尔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让他明白“永劫回归”,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听布雷尔的疗愈回归经历,尼采的情感是复杂,或许有失落,又释然,也有羡慕。他讲到他一个梦:有八块石头围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实有多么迷恋路·莎乐美野性的美丽,他有多么希望自己的书有很多读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随者,能够广为传播,他多么希望也有一个温暖的居所,不必颠沛流离,八块石头里的一块,有伙伴,有陪伴,有温馨。尼采哭了!读到这里,心中关于书名的才得以开解。原来,全书都在为尼采哭泣做铺垫,做努力。当尼采哭泣的时候,压力释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愈了。心中淤积的眼泪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读完此书,想对那些强调“男儿有泪不轻弹”“流血流汗不流泪”的人说:“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让眼泪再飞一会!流出来的是眼泪,卸下心头的是负担。
也想对所有父母说:把生命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吧!人生没有胜负,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为自己的生命做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的话,在他弥留之际,回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计他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过!作者:子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