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4 04:53:08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讲授新知识前充分复习了旧知识,出示了一些十几减几的口算,学生直接抢答,从而从认知上、思维上让学生做好准备。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新知,并且通过学具的操作与演示,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层层突破。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56—18=”该怎样计算,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去发现方法。在合作、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中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列竖式计算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的思路,我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都突出了学生经历、参与、探讨的过程。

学生出现的问题:

(1) 个别学生相同数位对不齐。这几个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让他们认清数位,知道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 个位不够减,知道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但是计算十位和十位相减时,学生不把借的“一个十”给还上再减,致使整个计算结

果多了十。

(3)个别学生在列竖式时,落写减号,等号后的得数忘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1、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从课一开始,学生就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入情境,“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善于想象的低年级孩子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学生感兴趣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始点燃了。接着的“看评比栏”学生的兴趣有增无减孩子们的想象又一次打开了“闸门”,在自主遍题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且掌握了如何去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从中提出问题,巩固了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没有呆板的数量关系的说理分析,灵活、积极的思维状态胜过了说理,这是我在新课程中“用数学”方面的对“说理分析”的尝试性的突破。 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2、学习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学生手中。

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孩子们自行完成的,教师在其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二(2)班有多少人,”顺理成章地把画面“切换”到了“评比”的“镜头”。“师:是什么情况呢??和同桌交流一下。”“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吗?”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由学生根据画面情况及自己的想象提出问题,在同桌或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

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完善地解决问题,并掌握了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当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时,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是会不断闪现火花的。这是我本节课自感比较满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2

二年级现在在上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有几个问题我有点反思和疑问。

题目:

(1)从一千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零二十;

(2)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3)10个100就是1000。

遇到这样的题目,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都会问老师,要写语文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写哪种数字问题不是很大,主要懂就行了。但是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写语文数字和写阿拉伯数字是一定要区分的。所以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她的意思是最好给低年级的学生统一写怎么书写,即使这个问题不大,但是书写规范对于低段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我给学生们规范了下写法,数数的,以及数字的写法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单位、数字的读法用语文数字。做了个规范之后,学生们的作业明显有了进步,做题书写都规范多了。但其实我有点疑问,为什么写哪种形式的数字不重要还要给学生们规定呢,到后来高年级时又要给他们的已有认识进行修改,何必多此一举呢。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而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理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高度重视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复习

新课程新增内容较多。现行教学情况与过去相比,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复习时间相对短,新增内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断加大。在新课程试题中,有些题目属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结合部,在试题中采用新旧结合的方法。

三、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在自己作题时有意识的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 总之,今后我要认 ……此处隐藏8316个字……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3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4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

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5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要奔着目标前行了,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到那里去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不是老师替学生到那里,而必须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过去!

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汽车里的语音导航又有什么联系呢?

把学生学习比作是到达某个目的地,那么学生自己就是驾驶汽车的司机,作为教师,就是告诉学生目的地的方位,具体怎么走,是高速优先、还是距离优先等实际的行驶路径还是学生自己决定的。

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同于语音导航系统的,语音导航系统几乎把每个路口的行驶要求都说的一清二楚,司机就只是支配了自己的双手控制方向盘和双脚控制速度而已,完全没有控制自己的大脑,只是“听话”的按部就班而已。这样最终虽到达了目的地,但学生依然未能记着自己来时的路,即便是原路返回都有一定难度。这也造就了学生只走路不记路的“应试”模式了。

学生需要的不是详尽的“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在走错时能够及时的得到提醒和修正。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理解新事物、新现象,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到达目的地时,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这些路是什么样子和叫什么名字。当再次需要这些路时,脑中能够迅速的提炼出来,然后为之所用。这才是真正的会开车!

那么连贯到学习上,就是教师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不怕学生错,学生出现错误,及时的提醒或修正,典型的错误在全班进行强调要求。最终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时,让学生自主的回顾学习过程,就像是“来时的路”,遇到了哪些疑问,是如何解决的;新知识点是怎样的用处,对之后的学习会提供哪些便利呢,像新路车少路近一样便捷;把学习过程中磨砺的韧性保留下来,为今后的学校、社会学习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品质。

学生如何到那里去,一定是主动的去,教师就是学生手里的指南针,当偏离大方向时,指南针就能够给予提醒。古时的航海大家就是拿着一个指南针发现的新大陆、遨游的全世界的,他们有教师的引领吗?他们创造的辉煌就像正在学习的学生追求的那样,所以请教师们做好学生手里的指南针,而不是那便捷交通工具上的语音导航。

甚至有的教师不仅仅是语音导航,还是肢体导航,不但说着怎么走,还动手去“干扰”学生转动方向盘,恨不得自己坐在副驾驶位置去开车一样,结果一定是悲剧的。

学生如何到那里去,需要学生学会学习,认真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亲力亲为,不做学习的奴隶。教师们,我们要做好的就是成为孩子手里的指南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不要做精准的导航系统,把孩子本应动脑的机会给剥夺了,这其实是无比残忍的。有时高科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