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能说出古诗的大概意思;凭借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感悟隐者高洁的性格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知“贾岛”
1.同学们,人们写文章时的用词造句都要反复推敲。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这里边还有个故事呢! (师讲述贾岛因斟酌“推”、“敲”而冲撞韩愈的故事,并简介贾岛生平。)
2.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高度凝练、耐人寻味,一首《寻隐者不遇》便可见一斑。你看,唐朝大诗人韩愈是这样称赞他的——(课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再看看,北宋诗人梅尧臣又是怎样评价贾岛的——(课件出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贾岛的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他是把诗当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他写诗以刻苦认真著称,常为得一个好字而费尽苦心。请看——(出示贾岛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4.唐朝后期,还有不少诗人成了贾岛的超级“粉丝”,把贾岛的画像和诗歌供奉起来,烧香膜拜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课件出示:笛声悠悠,宁静的高山深林中,浮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动情的朗诵,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古诗的情境。而对诗人的了解, 可以为进一步领悟诗歌作铺垫。
(二)走进诗句识“童于”
1.理解诗意。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讨论。
2.观察图画。诗人贾岛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可惜没有遇到,于是他以这首诗记录下了与隐者的徒弟的对话。请观察插图,结合诗句想象诗人与童子是怎样一问一答的。
3.引导推测。学情预设:“松下问童子”,是怎样问的? (师父在家吗?)你怎么知道诗人是这样问的? (根据童子答的“言师采药去”推断。)请用简练的表达还原诗人的问话。 (在何处采药?在山中何处?)小结:诗人的写法多妙啊,寓问于答,言简而意丰。
4 。 角色扮演。教师扮诗人间,学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对话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出示填空题: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树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 “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走近诗人走进“诗”——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读诗只能让人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仅得“象”;体会了诗中情,才得“意”。 “意”与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学古诗,既要显 “象”又要得“意”。这一教学环节,利用多种手段,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感悟诗的意境。教学时要让学生领悟到: 区区20个字,既描绘了有趣的情景,又隐含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三)走出诗歌寻“隐者”
1.吟诵演画,品诗味。
(1)同学们,我们的古诗多美啊!它的语言美,美在简练、生动;它的节奏美,像音乐般鲜明、优美;它的意境美,让人身临其境、陶醉其中。一样好东西,你爱它,会反复地看,反复地摸;一首好诗,我们也要反复玩味。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玩赏这首诗的韵味,可以深情地朗诵,可以配上调子吟唱,可以编故事,可以找同学演一演,可以简要勾勒诗中 的画面……
(2)学习成果展示。
(3)小结。师:一首好诗,激活了同学们创造的智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享受,诗人的才华令我们赞叹。
[阅读欣赏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玩味古诗,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张扬学习个性。多角度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2.拓展延伸,赏诗文。
(1)读贾岛的《寻人不遇》。 “闻说到扬 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要读出”诗人寻人,亦是赏景, ……此处隐藏4947个字……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文档为doc格式